“区块链行业究竟是在做什么?”——这个问题我到现在还没有想得很清楚。谈论起来可以说很多东西,“确权”、“让每一个比特都有了稀缺性”、“数字黄金”、“点对点支付”,但是具体到了行业落地,又容易陷入“赌场”这个有点乌烟瘴气的现实。
但我想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,那就是区块链行业肯定是一个围绕资产的行业。这些资产又跟传统的资产很不一样,最简单的特征是它们都是一个个的代币,通过自动化和可验证的代码铸造、控制,我们可以统称为链上资产。从比特币、以太坊到现在,这中间不管过去了多少不同的周期和浪潮,核心不变的都是出现新一轮受追捧的资产。
既然区块链是关于链上资产的行业,那么最重要的是未来会出现什么新的资产,有什么样的新资产会上链。要回答这个问题,又要我们回过头去看看,从行业诞生至今,区块链留下了哪些有意义的、没意义的,有价值的、没价值的资产。
因此,有必要讨论一下链上资产的分类。
链上资产的种类很多,但总体上我觉得可以按**满足需求的不同,**做一些功能性的划分。同时,抛开去中心化、抗审查等等大词,链上资产与传统资产最重要的区别可以认为是安全性的来源。传统资产在传统的社会系统和金融系统中产生,而链上资产是通过可验证代码控制的,所以它的安全性的依赖很清晰,要比现实世界简单很多。
在不同的区块链系统中,使用不同的技术(比如POW/POS),设置不同的规则,拥有不同的治理机制,都会影响安全性。“安全性”和“满足什么样的需求”之间既不是正交的,也不是完全耦合的。在不同层级的安全性之下,可能都会出现满足某一类相同需求的产品,用户使用哪种产品,只取决于自己的风险偏好。另一方面,有些需求只可能在某些特定的安全性保障下才能得到满足,比如跨国际的全球化的抗通胀价值存储。
这篇文章只讨论一些比较简单的分类,可以假设在不同的安全性保障下,每个分类都有可能出现对应的产品。有些安全性是产品内生功能的一部分,有些则完全不影响。同时,这些分类也完全是主观的看法,不一定正确,我所希望的是引发更多对资产进行讨论。
核心资产(高安全性、强需求支撑)
- 比特币(BTC)
- 核心价值:全球化抗通胀、抗审查的“数字黄金”。
- 长期逻辑:全球法币超发背景下,BTC作为去中心化硬通货的需求不可替代。
这是整个行业最重要的资产。也是整个行业最核心的东西。在这个定位下,只会有一个赢者通吃。其他试图竞争的都很难生存下来。它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最高的。
经过验证的资产分类
这部分的资产可以认为是行业诞生至今,已经经过验证的、满足某真实需求、会长期存在的资产。
- 代表优质项目的资产(股票/ICO代币/治理代币等)
- 核心价值:类似于传统金融世界里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。所谓的“优质”也不一定需要真实落地,可能是叙事/故事驱动,也可能有真实的现金流,但重要的是它能在市场上吸引人买卖。
- 关键指标:团队是否持续营销和建设?生态是否增长?项目是否解决实际问题?
- DeFi 资产
- 核心价值:链上金融系统的“基础设施工具”。
- 需求来源:对套利、链上资产理财的需求会永远存在。
- Meme币
- 核心价值:营销驱动+投机需求的结合体。
- 长期存在性:人性对暴富故事的追逐不会消失(如Pump.fun、SHIB)。
- 稳定币
- 核心价值:加密货币世界的“支付货币”。
- 需求刚性:交易媒介、避险工具、跨境支付(如USDT、USDC)。
在不同的安全性保障下,上面这些资产大部分都会有对应的产品。
比如稳定币在安全性上可以有中心化的 USDT ,也有去中心化的算法稳定币。理论上,安全性对稳定币是非常重要的。但现实中,“流动性”可能才是给用户传达“这东西到底安不安全“的产品特点,也是比较主要的竞争点。
Meme 则完全不需要安全性,所以对创业者来说在哪里做都差不多。哪里用户更多就适合去哪里。有时,安全性反而是它的阻碍。DeFi 的话,因人而异。安全性高低是否影响用户使用,完全取决于用户自己的风险偏好。
还未经过验证的资产(需求可能存在)
- NFT(收藏品)?
艺术、身份标识、游戏道具的数字化载体,但流动性差、炒作属性也不见得有 Meme 这么强。会长期存在吗?打个问号。 - DAO(准入/治理代币)?
去中心化组织的准入权/管理权通证,依赖 DAO 本身的价值和实际治理参与度决定的价值。DeFi DAO 可能是唯一一个有点发展的方向,其他还非常不成熟,有待验证。 - RWA(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)?
房产、债券等上链,需要解决法律合规与链下资产映射问题。不确定。 - 社交/游戏/内容资产
用户数据所有权货币化,还没有像样的有一些用户的产品,就更不用提形成规模经济了。 - AI 相关的资产?
是一个变数。如果未来会有成千上万的 AI 智能体与人类共存,链上是承载他们经济系统最合适的基础设施,这里会产生什么新的资产类型?值得期待。
这里面的资产类型,很多还没有找到真实的需求,至少没有经过验证。所以长期来看它们会是区块链行业的方向吗,需要打很多问号。既然需求本身没有得到验证,那么谈安全性对它们的影响,就更加无从谈起了。
当然,这里其实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部分,可以多聊一些。也就是**共同知识(法律/合同/规则/代码)**这一类资产。
在应用层,共同知识尚未有代币化的尝试,也难以对其具体价值做定量分析。但如果要说有的实践,以太坊通过交易收取 gas 费和 CKB 通过 Cell 存储状态收取“押金”算是一种在底层的 generalize 的尝试。这种尝试是定量的,可验证的。
以太坊的问题是经济模型不 make sense 导致状态爆炸,ckb 相比是更简单、更明确的。但这里的问题变成了,公链需要通过区块空间的竞争来展示这一种需求是否真的成立。区块空间越紧张,需求就越大。同时安全性越高,对共同知识的保障就越强,也会体现区块空间的价值。
但另一方面,是否有开发者在上面开发应用,会更大的影响这一点。因此开发工具、开发者生态在现阶段可能更重要。
最后
写到这里,发现很多资产似乎又是老生常谈。但从满足需求和安全性两个角度来思考,算是追本溯源的尝试。现在我们面临的处境是,问题还是老的问题,答案是否有新的答案,期待更多讨论。